瀚海博客

1月 21, 2014

论断,停!

归档在: 教育教学 — 标签: — admin @ 9:52 上午

引言:在《制服如火的舌头》的讲道中,我们已经意识到舌头犯罪的破坏力有多么大!这次专门针对舌头犯罪中最厉害的一种—论断进行深入地剖析,让我们从属灵层面挖掘其形成的原因,看到它的本质与危害,最后谈谈面对论断的一些处理方法,最终杜绝论断。 雅各书4:11-12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 腓立比书1:9-10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或作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 什么是论断?“论断”这个词在原文中有审判,定罪,辨别,决定的意思。“论断人”指挑剔别人短处,宣判人家罪状。论断是人吃禁果以后犯的第一宗罪:亚当将吃禁果的罪推托给神为他造的夏娃,潜台词就是论断神造的夏娃不好;而夏娃则将此罪推托给蛇(撒旦),潜台词就是论断神不该让蛇引诱自己(参创世纪3:11-13)。这也是禁果带来直接的果效—知善恶、论善恶。知善恶本不错,错就错在有限的人企图代替无限的神,凭己意去判断或审判别人;由于人不听上帝的话,罪已经入了人的心,人判断善恶时往往会将带着自己的情感与偏见,偏离神公义的标准,对别人施以恶意的评判!并且人往往愿意将判断用于别人,而不用于自己,这就是“论断”产生的根源!注意大家千万不要将“不要论断”的意思理解成我们不可按事实慎思明辨、分别是非(参腓立比书1:9-10)。   马太福音7:1-5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罗马书2:1-5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审判他。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出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从此经文可见,人的论断是相互的,你论断了别人,自然别人也会论断你,正所谓“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于是有些人就在这样无穷的论断之中迷失了方向,互相伤害,耽误了圣工。若是每个人都能够管好自己,不过多去评判别人,那么肢体才能够合一相爱。 更深一层次说,论断有时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罪恶,正如法利赛人的自义,一个很常见的(不是绝对的)现象就是人所看到的别人的问题,常常就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性格强势的人就很讨厌和性格同样强势的人交往,他们之间也常常会相互论断。人心往往是诡诈的,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遇到问题先往外推卸责任。所以主说要“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梁木”与“刺”是两个比喻,分别指大错与小错,意思是要人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在试图纠正别人错误的时候才能够将心比心,用爱心劝勉、饶恕人!请大家不要误解这段经文,认为不要去劝勉犯错误的弟兄,而是要求我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先问问自己眼中有梁木没有?若有,先对付好自己再说别人,这样才能令人心服口服。若无论是“梁木”还是“刺”都不去管,那怎么能有长进呢? 那么劝勉和论断有什么不同呢?劝勉中有爱,基于事实;而论断中无爱,基于主观。打个比方:弟兄甲一时软弱对弟兄乙说了弟兄丙一句不中听的话,弟兄乙应该劝甲“你不要这样说他,他未必象你想的那样”,这样说是劝勉,但是下面的说法就是论断:“弟兄啊,不要造谣中伤!”大家看出两者的不同了吗?第一种是就是论事,没有超出自己可见的范围,第二种说法这是针对人,论断人了。 爱的真谛是什么?哥林多前书13:5中的“不计算人的恶”,指的就是论断人,所以,爱与论断是不相容的!我们若是常常陷于论断中不能自拔,爱心就必将窒息!试想,当你总是论断某位弟兄时,他会收到你针对他不好的信息,他也会非常难受的,这样能算是爱了弟兄么?当你论断人的时候,常常是怀着怎么样的意念呢?你敢说没有骄傲自义、苦毒怨恨吗?这和爱心是何等相悖啊!当然,有的人未必有以上意念,只是随便听到一些传闻,就轻易拿来传,拿来论,这也不是对人负责的态度。 注意了!劝勉虽然是对的,但是我们仍须谨慎,我们在“劝”别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断”别人!首先,你能保证你说的是是事实吗?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是眼见的就一定靠得住吗?给大家讲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受困于陈蔡时,曾有七天未尝过米饭的滋味。一天,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饭。在饭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在吃。孔子故意装作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先祖,食物是否干净,若干净的话我要先献给尊长。”颜回说:“食物不干净,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于是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所以食物是不干净的。”孔子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眼见未必为实!由此可知,有限的人往往不能看清暗中的隐情,什么都不要轻易定准。 罗马书14: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论断往往是对主信心不够的表现。仔细观察,世人的对话中有多少时间花在论断人上?论断家人、论断朋友,论断上级……,仔细想来,不就是因为他们多数不信上天有公里存在吗?他们于是“替天行道”,总是一副正义的样子,实际上,我们基督徒知道,我们都是上帝的仆人,我们有同样的一个主,什么事自有主去把控,要对主有信心,不要代替主做事。 当自己正陷入别人论断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请看: 哥林多前书4:3-5 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     大家看,保罗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既将别人的论断当做“极小的事”,那么就不会有恼恨和苦毒,只要静静地等着主来,因为他对主的公义和怜悯有信心!可见,拥有信心是制服论断的根本!   我们认识到论断乃是从禁果直接带来的罪之后,便可以慢慢制服它,首先要对主有信心,将判断的主权归还给主。然后,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可以找出一些方法:第一、谨言慎行,给自己的口安个栅栏;第二、对付自己的恼恨、骄傲、自义等罪;第三、着眼于大处,小事不论;第四、对人不对事;第五,在不愿说时可保持沉默。   马可福音8:15 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有一个错误的论调,就是当显而易见的罪或搅扰教会的大罪发生在教会时,有的教会却以不要论断为名任由罪在教会中发酵,腐蚀教会的肌体,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他们要么是没有弄清不要论断的原意,要么就是以此为名掩盖和姑息罪恶。      正如前面所述,我们不要论断,但是要明辨是非。 有些行为我们不能轻易断定是否是由罪而生时,我们确实不要去论断(比如奉献款如何使用,圣餐应该用怎么样的形式等),但是有些行为却明显是由罪而生,怎么能任由其发酵呢?不能以不论断为名而任由罪发酵!若不然,圣经里为何要常常强调吃“无酵饼”呢?    大家要明白,教会是有一定权柄的(参马太福音16:19,路加福音10:16)!这权柄当然来自主耶稣,但是在形式上看起来却是由教会的人(如长老)来执行。因此缘故,教会的长老运用教会的权柄实施惩戒时,务必先将属于自己的思想隐藏起来,这样,才能听到主的声音。我们不能将来自人的论断所得的结论轻易加在犯错误的弟兄姊妹身上。当然,这在操作上有时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教会只对那些显而易见的大罪如极重的奸淫、故意的搅扰有处理和审判的权柄,对其它的一些罪,我们只需劝勉,谨慎不让它发酵即可。     最后补充一句,当教会执行其权柄实施惩戒之后,再不要陷入另一类论断之中,就是论断如此的惩戒合不合适,岂不知在教会掌王权居首位的乃是主吗?任何人都难以做到最好,但是主会让事情变得最好! 结束语:慈爱的天父,感谢你感动孩子说出来自你关于论断的奥秘的言语,求主保守我们教会不要成为论断与谣言肆虐的温床,也求主让这次讲道能入每个弟兄姊妹的心,成为祝福人的话语。孩子自己在论断人上也有分,求主挪去孩子的罪,不要让孩子的软弱成为弟兄姊妹的绊脚石,以上祷告乃奉耶稣基督的名。

3月 27, 2010

教育就是爱

归档在: 教育教学 — admin @ 3:30 下午

       作为教育工作者,初入教育行业时,我以为教育的关键是提升自己,这样才可以有更好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经过几年以后,我觉得教育要善于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方便地接受知识;直到现在我才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就是“爱”。

        一个“爱”字说得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爱是什么呢?也许您会认为这个问题很傻。但是,真正要将它说清楚,却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好学生,您爱得起来,但是对于“差生”,讨厌还来不及,还会爱吗?对于您喜欢的课程,您爱得起来,但是对于不擅长的课程,您爱得起来吗?

       “爱”学生就是,既要爱好生,又要爱差生;既要爱你喜欢的课程,又要爱你不喜欢的课程。教师在神圣的讲台上,就应负起神圣的使命。光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做人。也许你自己做人也不见得完美,但是你应教人以完美。不会做人,就做不好事;不会做人,做的事就不免要危害社会。

        如今教育,十分的不容易。学生不像以前那么尊重老师了,面对各样的诱惑,没有像以前那样爱学习了。教育者作为一个人,也不是万能的,也会着急上火。但是一个爱字,却永远不能改变。因为教育者的怒火,能将稚嫩的幼芽烧糊一大片!

        对学生的爱是什么?是恒久忍耐学生的不是,对学生有慈心。是不自夸,不张狂。对学生付出不计较自己的损失,不轻易对学生发怒。为了真理坚持原则。对学生的坏习气要包容,要盼望它转变。对学生的爱要延绵不绝、永不止息!

        教师朋友们,您做到了吗?我还没有做到,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作者:瀚海   2010年3月27日

3月 16, 2010

[转载]急功近利形势下的“教育风景”

归档在: 教育教学 — admin @ 9:52 下午

        目前,中小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恶劣现象,过分追求短平快,追逐眼球经济和政绩效应。这已经是某些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种潜规则,也是恶劣教育生态的一个毒瘤。
  很多学校表面上高喊素质教育,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实质上搞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围绕学生的分数大做文章,唯分数论大行其道。评价学生和老师主要还是依靠分数。分数关乎学生和老师的利益,更关系到领导和学校的利益。在利益驱动下,提高分数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各种提高分数的手段层出不穷地涌现,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道很独特的“风景”。
  为了快速提高成绩,不要管基础不基础,也不要考虑所学的东西未来能否用得上,更不要考虑伤害不伤害身体和心理,只要能够提高成绩的手段都可以用,都可以拿来获取利益。譬如一座大宅子,管它是祖上做强盗抢来的还是做贪官贪污来的,只要自己拥有这座大宅子就洋洋自得,作为炫耀的资本。
  现在,很多 教师和学生就是这个样子。笔者见过这样一个教师:考试题目是他自己出的,按说他该避避嫌疑,别让自己班级考的过好,这算起码的道德吧,令人可笑的是人家根本不避讳,愣是让自己班的成绩比同头的班级高出一大截,自己的量化分数自然很高,在教师之间的竞争中自然得天独厚,意犹未尽,这位还和这个老师比比,和那个老师比比,到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了得。在分数面前,在量化面前,别的老师自然相形见绌了,就算撇嘴又能怎样,谁让人家的分数就是高呢!谁让人家知道题目呢!分数是硬道理。
  类似的教师有不少。为了提高成绩,不论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向时间要效益,努力实行挤压式教学,连学生的课余时间也不放过;作业铺天盖地,资料漫天飞,让学生整天泡在书山题海中,向作业要效率;甚至有人暗示或者纵容学生作弊;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会用不会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向死背书要短期效益,起码暂时能考个还算可以的分数,从而把别的老师比下去;学科基础的东西太费劲,过分立足长远重视基础的东西会影响目前的教学成绩,谁那样傻瓜去考虑未来呢,还是抓眼前成绩要紧,于是置学科基础于不顾,背几道题做几道题最关键;神通广大的甚至疏通关系弄来考试题,就是为了考个眼前的好成绩;学科之间互相挤压,极力争取学生学习自己这一科,先让自己这一科好了再说。其他学科考不好我们好看热闹;史地生等小学科的内容本来不太多,考试中占的分数也相对教少,本应该减少点课时,可恰恰相反,小学科并不“小”,所占课时已经不少了,还向领导反应时间不够用,还大量分发练习题,反复训练那不知道练过多少次的东西,如此少的内容如此的反复训练,能考不好吗?其他学科受影响那是他们的事,考好了本学科的人皆大欢喜,趾高气扬,有了炫耀的资本,有了应得的利益;学生的其他爱好统统扼杀,一心学习是根本,把影响学习的东西统统除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可怜!可悲!可叹!
  所有这一切不就是教育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吗?
  而教育的急功近利不也是社会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吗?只要能够获取利益,就可以不择手段,有多少人还在管诚信不诚信呢!譬如一个人“拱”上了官,谁管人家是怎样当上的呢!羡慕,追捧,巴结,送礼甚至“奉送”自己。譬如一个官员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作为捞取政治利益的资本,哪里管适合不适合当地情况,对百姓有无好处呢?社会心理如此,怎能指望教育成为净土!
  可悲!可叹!

转自:天涯社区

瀚海点评:基本属实,人人都在其中,但又无可奈何。不能完全怪到教师。
  

[转载]一生的80%智力开发在小学

归档在: 教育教学 — admin @ 9:35 下午

一、 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只想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 、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都有”这样一些信条,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最后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辅导课程,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有没有想过,孩子面对着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心里是多么痛苦和无奈,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孩子厌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我想这不是家长们想要看到的结局吧。我认为小学阶段一定要报辅导班的话还是应该以突出智力开发、能力训练为主,因为小学阶段一个人的智力完成了一生的80%。

  三、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讲都是属于中学阶段,我在这里分开来说,是因为初高中的孩子在年龄上、心理上实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阶段不仅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最佳年龄阶段。

  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学生都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期。因为小学的时候,毕竟知识的难度不是很大,学习的科目相对也是比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是无微不至,甚至生活起居都要顾及到,而且因为小学阶段,自己所面对的学生范围比较小,所以,孩子们总是感觉到自己是很优秀的,这个时候的心理也是比较自信的,但是升入初中后就不同了。

  首先,所学科目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比如说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对学生来说,好像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学科似的,感觉有点应接不暇。

  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上不再是小时候那种“保姆”式的方法,而是逐渐开始锻炼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刚从小学阶段过来,所以不适应,觉得老师好像不关心自己了。

  第三,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具体的,比如说第一题,第二题等等这样很明确的题目,但是中学则不然,老师经常会留一些“熟读这篇课文”“预习下一课生字词”等这样软性的作业,这在一些学生眼里,就好像不是作业似的。其实不然,这些软性的作业恰恰是课前的一个必须的准备阶段,如果准备比较充分,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顺畅,如果准备不是很充分,则上课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个一个的小绊脚石,久而久之,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就会导致以后越来越听不懂,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成绩当然也就一落千丈了。

  第四,学生自信心的变化。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了差距,在小学阶段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来,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每个人对知识的认可、接受程度不一样,成绩自然也就分出了一个层次,再加上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学生的青春期,还要面对中考的压力,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

  四、高中阶段

  高中相比较初中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延伸,不管是在学科数量上、难度上,还是在学习的要求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个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所遇到的青春期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明显的已经从心理上更加成熟,处事上也更加理智。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绝对不能再发挥以前的“一言堂”,而是应该放平姿态,与孩子平等交往,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基本有了自立能力及是非判断能力。也许这个时候的家长还有些不适应,觉得孩子还是不成熟,还是不肯放手,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吃喝拉撒都看顾着,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自理能力并引起逆反。高考对所有的高中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有责任感的高中生在高考面前往往都会承担着过重的压力,所以家长能够做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压力,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大都把自己的焦虑变成更大的压力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好多孩子因为难以承受过重压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在面对孩子变化的同时,也应该从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调整自己,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其实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转自:为您服务教育网

    瀚海点评:有道理。就像小树上的刀痕等到长成大树是刀痕会放大很多一样。小时候的影响常常是决定性的。

WordPress中文版 提供驱动 中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