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信心与行为对稍微成熟的基督徒来说,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但是仔细分析有些基督徒的行事,却会让人感到有一些偏差,具体是什么偏差呢?到底信心与行为之间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
一. 什么是因信称义
希伯来书11:1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罗马书3:21-31
但如今,上帝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上帝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如今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上帝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上帝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既是这样,哪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有古卷作“因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因信称义”是基督教最根本的教义。我们先简单地说一下因信称义的定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是根本没有义的,我们必须从上帝那里领受义才行。从上面的经文我们知道,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义”是上帝的义,所以我们是从上帝那里被加添义。
什么是义人呢,标准是什么?以西结书18:9“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典章,按诚实行事。这人是公义的,必定存活。这是主耶和华说的。”告诉我们真正谨守上帝诫命的人才是义人,义人必定存活。“犯罪的他必死亡。”(以西结书18:4)人类在伊甸园中违背了上帝诫命的时候,结果就是死;相反,我们要重新变成守上帝诫命的人,才能存活。可见,上帝的诫命中就蕴含了祂的义。
起初亚当是怎样成为义人的呢?上帝用尘土创造亚当之后,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通过赋予上帝的形象、通过注入义,亚当成为义人了。“生气”不仅仅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生命力,同时也赐给圣灵。
上帝用尘土造完亚当的时候,他有没有生命?没有。亚当有眼睛,有耳朵,有头脑,……;作为人来讲,被造得非常完全。但是惟独缺少生命。在上帝给亚当吹入气息之前,亚当一直是没有生命的。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也有头脑、嘴和五脏六腑……,可以行走、说话、劳动。但是我们灵里是死的。因为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都堕落了。我们无法达到上帝完全的荣光。非常热心地信奉佛教,也非常虔诚地苦修的人,虽然可以在道德上有所提高,但是他们也无法达到可以得到永生的义。许多宗教的特点都是靠着行为称义,尤其是一些邪教,它们因为要满足教主及核心集团的利益,让信徒们舍财、舍命、舍身……靠行为称义的问题关键,是这样的义并不来自上帝。或许我们能通过教育与修行过相对善良的生活,在道德上也可能会相对优良,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圣灵,我们是无法成为义人的,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守全上帝的诫命。
那么,犯罪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成为义人呢?罗马书3:26“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在这里是在说,因为我们信耶稣基督,就被“称”为义人,也就是这种称义在律法以外,不被律法约束,也是白白赐予的。
对耶稣基督的信心是什么?从希伯来书11:1知道信心是对没有发生的,盼望的事有确实的证据,相信它一定会发生,注意这里讲的信心是对神的信心,我们对神的信心还包括相信神是信实的,相信神的每一个应许都不会落空。具体包括什么呢?第一,承认我是罪人,实实在在承认我无法靠自己成为义,我只是必死的罪人,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信心的第一步。第二,我相信耶稣基督十字架宝血的恩典能完全拯救我,相信耶稣用宝血洗净我的罪,使我得以洁净,并接纳我。第三,如果主赐给我圣灵,我相信可以完全按照主的话语去生活。这就是圣所制度即外院、圣所和至圣所的教训。所以,我们要接受耶稣十字架的功劳,并得到圣灵的能力。
二.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
雅各书2:14-26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兢。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们从别的路出去,不也是一样因行为称义吗。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这一段长经文生动地表述了信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里雅各严肃地指出:没有信心的行为是死的,没有行为的信心也是死的!“是死的”意思就是“不存在的”,“假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假”的情况呢?是因为人的自欺罢了。真信心必定会有好行为相伴,好行为后面必定会有真信心在。比如上面所讲的,你看到弟兄姊妹的缺乏,一味地用虚浮的言语宽慰,却不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供给他,这样的安慰是虚伪的,实际上,这样的事,外邦人都能分辨出这是出于虚伪,我们这里不是说安慰本身不好,而是安慰中要伴随实际的帮助,这样的安慰才是真诚的!同样,好行为的背后需要有真信心的支持,没有真信心的好行为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够长久,我们这里也不是讲好行为本身不好,而是好行为是出于自己自以为是的义还是出于主的义,这点更为重要。亚伯拉罕将他的儿子献上,是出于对上帝的顺服,我们能说这行为的背后没有对神完全的信靠吗?显然不能。
雅各清清楚楚地说“信心与行为并存,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可以说,好的行为是真信心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真信心与好行为是硬币的两个面。大家不要误解这句话!以为这好像是与“因信称义”的说法有明显的矛盾。实际上,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还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一棵树有树根与树枝,树根就好比信心,树枝就好比行为,假若一棵树的树枝坏了,不一定是因为树根,也可能它受了外伤,而树根坏了,树枝是绝对好不起来的!因为树枝需要树根提供的营养。树根是藏在泥土里面的,而树枝是露在空气外面的,这就好比信心是藏在人心里的,而行为是表现在外面的。这样看来,信心与行为成了一体的了。
有了信心之后必定会有好的行为,因为行为是受到心所驱使的!一个充满信心的人,必定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信心很足却常常犯罪的例子。而有好的行为未必就是有了信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好行为的背后,未必是有来自主的信心,其他的宗教,只要是正教,有许多好行为的例子,但是里面却没有主的生命在。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说“因行为称义”。
三. 对因信称义的几种误解
误解之一 只要信心,不要行为
正解:凭信心得救,行为是信心的结果。因此,说不要行为,好像将信心与行为完全割裂开一样!实际上是两者是一体、不可分割的。
误解之二 热心的人被当成了靠着行为称义
正解:神需不需要我们发热心?当然要,参见讲道《冷与热》,可见,神是希望我们对祂发热心的。问题是热心要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之上,没有基于真理的热心,就好比没有指路灯塔黑暗中在海里行驶的大船,大船在远征的时候,必然会迷路的!所以,对待发热心的姊妹,要看他们的热心是不是主所喜悦的?是不是为主发热心?是不是行为符合律法公义的标准?最关键的是,热心的行为是不是建立在信心之上?如果以上都是,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样的弟兄姊妹,因为他的热心是主喜悦的。
误解之三 信心就是自信
以弗所书2:8-9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正解:信心绝不是自己的“自信”,自信是来自于自己的,而信心来自主的赐予。自信不能带来救赎,因为它没有主的参与,而且自信不可靠,今天心情好很自信,而明天就可能遭遇些什么事,打击自己的自信;而来自主的信心是不变的。即使是自己再软弱,心里还会有一个微小的声音,告诉我们不要灰心丧胆,因为主已经胜了世界。
误解之四 有信心就不要行律法了
加拉太书2:16
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
罗马书3:28
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这句话很令人费解!就是最后一句“不在乎遵行律法”!难道遵行律法不重要了吗?显然不是,所以要结合上文来理解,上文中:罗马书3:20: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将律法行的完全,若是靠着人行律法来审判,没有一个人能站立得住,所以需要基督对罪的赦免,这是主的白白的恩典,并不是因为人行为好得到的奖赏,所以,不在乎遵行律法的意思是主不以人行律法定为义,而以对主的信心定为义,而不是对行律法的事情不放在心上,持无所谓的态度。
四、信心与行为割裂的原因
我们来分析下,出现所谓的信心与行为割裂的原因。
一,信主的“信”,不纯正,比如只是想通过信主得到自身的好处,没有来自主的生命在里面,这样的“信心”是出于自己,并不是出于主,自然不会有纯正的好行为;
二,对罪的纵容,不愿直接面对罪及其后果。因为自己的软弱,对真理不明白,妄图通过自己的侍奉和奉献,绕过主的审判,这是自欺,实际上主要求我们圣洁,不圣洁的侍奉和奉献都是没有果效的。
三,因为自己的骄傲,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错,比一般人都好,必能蒙主喜悦,这样的信心不是真信心,是世人的“自信”,是很危险的,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四,因为懒惰,好行为总是要做出牺牲的,不仅是牺牲金钱,而且是牺牲时间、精力等等。然而人难免会有惰性,需要靠主来胜过。
结束祷告:慈爱的天父,感谢您拣选了我们,并用“因信称义”的奇妙的方法让我们得到救赎。我们对因信称义可能还有一些误解,主啊,求您打开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明白“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求主让我们在“信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永不会平走偏,以上的祷告乃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